西安影视入门学习基础丨西安摄影摄像培训教你剪辑的语法
这里只把书中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方便学习。【剪辑的语法】可自行阅读原著,有条件的小伙伴请购买正版。
01
剪辑的步骤
剪辑过程通常被称为 “后期制作” 或 “后期”,基本环节:
获取:拿到拍摄好的镜头素材。
整理:对原素材的整理(决定后期制作流程是否顺利)。
回看和筛选:挑选出最适合的片段并做好标记(或单独放在一起)。
顺片(assemble edit):将原始素材剪辑出故事的框架。
粗剪(rough cut):调整剪辑,呈现完整故事。
精剪(fine cut):进一步精细调整剪辑。
图像锁定:不再对剪辑作品的图像进行任何更改(开始混合声音)。
生成母版和交付:将终剪制成能放映的胶片拷贝,或转换成计算机视频文件。
02
影响剪辑的因素
剪辑就是将单个镜头组合为一个连贯的故事。剪辑师要决定在画面之间的什么位置剪掉它,并重新进行组合。而这之间将涉及于许多因素。
剪辑的媒介(胶片/录像带/数字视频):每种媒介及剪辑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往往会对体力、时间或经济方面有所限制。
作品类型:每种项目或节目类型都可能需要特定的一种剪辑风格及使用特殊的转场。
其它:自己的创造力、导演的眼光、制片人的建议、原始素材的拍摄质量...
03
基本剪辑转换(转场)
画面的剪切与连接处即镜头之间的转换点。从一个镜头转换到另一个镜头通常有 4 种基本方法。
1、切
瞬间从一个镜头变化到另一个镜头。
切(使用)的场合:
动作连贯
需要一个 “冲击”(impact)变化
信息或地点变化
2、叠化
和直切不同,叠化有意聚焦观众的视线(一个镜头结束的画面渐变为下一个镜头开始的画面)。也称 “叠加叠化(lap dissolve)”、“叠加”,或视频 “混合”。
叠化(使用)的场合:
时间变化
地点变化
时间需要延缓或加速
故事中出现情绪感染
切出和切入画面间存在强烈的视觉关联
3、划变
介于切和叠化之间的一种剪辑方法。划变在屏幕上可同时出现两个镜头,但通常镜头之间无叠印(初衷是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指新镜头蜿蜒前进、螺旋上升,沿着对角线、水平或垂直移动划过屏幕,取代上一个镜头。
划变(使用)的场合:
时间变化
地点变化
切出和切入的画面之间没有过多的视觉联系
项目在转场处需要更多画面处理
4、淡入淡出
淡入时,首先出现黑色的屏幕,接下来黑色逐渐淡去,屏幕上出现一个清晰的画面,代表故事开始;淡出时,节目结束时的画面渐渐消隐成不透明的黑屏,代表故事已经结束。淡入淡出可以选择使用任何颜色,通常是黑色(偶尔白色)。
淡入淡出(使用)的场合:
节目开头
章、场景、片段或幕的开头
时间变化之处
地点变化之处
04
剪辑的时机
好剪辑六要素:
信息:新的镜头应该给观众呈现新的信息。
动机:从一个镜头转换到另一个镜头总有(视觉/听觉)动机。
镜头构图:在转场时多考虑将哪几个(组)镜头放在一起才更生动。
摄影机角度:将两个摄影角度相同的镜头放在一起会导致剪辑点出现跳跃(在观众看来,它们就相同的信息没有提供足够不同的画面)。
连贯:内容的连贯、动作的连贯、位置的连贯、声音的连贯等。
声音:正确处理好拆分剪辑。
画面和声音在同一时间点开始和结束的剪辑称为对接剪切(butt-cut)或直切(straight cut);声音先于画面或画面先于声音的剪辑称为拆分剪辑(split edit)、L 剪切(L cut)或叠加(lapping)。
05
五种剪辑类型
剪辑类型并不局限于以下 5 种,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些原理创造出自己的类型。
1、连续动作剪辑(action edit)
也称移动剪辑(movement edit)或连贯剪辑(continuity edit)。表示一组连续画面中的第一个镜头显示一个人进行着某种动作 - 剪切 - 接着第二个镜头继续这个动作,但取景不同。
2、画面位置剪辑(screen position edit)
也称定向剪辑(directionaledit)或定位剪辑(placement edit)。因为剪辑对切在一起的两个镜头中被拍摄的主体或客体做了特别的安排,从而使得观众的眼睛围绕画面上下左右移动。画面位置剪辑既可以是 “切”,也可以是 “叠化”(在没有暗示时间流逝的情况下通常为切)。
3、匀称剪辑(form edit)
从一个具有明显形状、颜色、大小或声音的镜头切人另一个具有匹配形状、颜色、大小或声音的镜头(转场大多使用叠化)。
4、概念剪辑(concept edit)
也称动态剪辑(dynamic edit)或意念剪辑(idea edit)。可以处理两个表达内容不同的独立镜头,并可以通过画面中特定时间里多个视觉元素的并列表达故事中暗含的意思(在不打破观众视觉连贯的前提下对包含地点、时间、人物甚至故事本身进行变化)。
5、综合剪辑(combined edit)
融合了以上两个或以上剪辑类型(需要导演进行大量前期筹备,难度较大)。
06
实践准则
实践准则(working practice)作为通用的指导原则,在日常剪辑工作中可供参考。
1、天头留白准则
避免从不正确构图的天头留白镜头切换到一个正确的天头留白镜头,反之亦然。
从正确画幅的天头留白镜头切换到一个不正确构图天头留白镜头,看上去好像其中一个人物的身高突然被改变;从不正确构图天头留白镜头切换到正确构图的镜头(或从正确构图镜头切换到一个不正确镜头)都会让第一个人物看起来上下跳动。
2、虚假物体距离
避免镜头中虚假物体离人物头部过近。
这里存在一个镜头构图的问题,镜头背景中多余的线条、图形、物体、符号等
会误导或分散观众注意力。还可能造成违背导演意愿的滑稽效果。
3、画幅边缘遮挡
避免画幅边缘切掉人脸或身体。
如果人物的半边脸出现在一个镜头中而同样的半张脸又要被切人下个镜头,这就会造成跳切,或动作、轴线传递(line delivery)、表演或银幕方向的不连贯问题。
4、匹配镜头
尽量不采用不匹配镜头。
因为匹配镜头通常会产生相同的画面构图、景深等,与两个同一场景内不匹配镜头相比,观众更想看到的是两个相似的镜头剪接一起,从而在来回剪切时形成影像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5、注意演员对白
剪辑电影对白时,不能裁掉演员的停顿(除非特殊要求)。
有些东西可能破坏表演,剪掉停顿就是其中一个因素。如果把独白或对话中的这些间歇(或节拍、停顿)剪切掉,最坏的结果就是情节的全部意思将会改变。
6、反应镜头位置
反应镜头出现在话语中间比在话语结束更自然。
如一个人物正在说话,切换到另一个人物的倾听(反应镜头):打断一个很长的对话,以及打断自己的对话,都可以赋予场景节奏感。
7、不受对话拘束
寻找剪辑点时无需受对话约束。
双人对话场景中,在其中一个人物说话时,可以切到另一个人正在倾听的动作和他的面部反应画面(不用等到其中一个人物说完再剪切)。
8、三人对话准则
三人对话中,不能从双人镜头切换到另一个双人镜头。
否则会出现跳切,从而破坏镜头的视觉流畅性,扰乱观众(在保证连贯性的前提下,可以在两个双人镜头中间切回三人远景镜头)。
9、单人特写选择原则
在剪辑单个人物的特写镜头时,脸部越大,效果越好;并尽量选用正面镜头。
通过正面角度,观众可以更容易看到人物的面部和表情特征。脸部正对摄影机可以传递更多的情感或反应,这样可以使观众看到人物的眼睛。
10、单个人物镜头禁忌
对于单个人物,尽量避免切换到拍摄角度相同的镜头。
两个拍摄角度相近的镜头剪在一起很可能导致跳接。
11、剪辑 “起身” 镜头注意事项
剪接 “起身” 镜头时,要尽量使被摄对象的眼睛长时间保留在画面内。
因为被摄对象的眼睛是观众注意力的自然聚焦点。
12、动作剪辑镜头选择
剪切动作特写镜头时,应选择动作较慢的镜头。
如果特写的动作速度与远景的动作相同,那么特写时的动作速度会看起来更快(因为特写画面中被摄对象的尺寸相对更大)。
13、推拉镜头优势
推拉镜头优于变焦镜头。
变焦镜头没有透视变化,移动轨道镜头(dolly tracking shot,也称推入[truck in]镜头)则是一种自然移动,会产生透视的变化,更接近人们的正常视觉。
14、拉远镜头注意事项
谨慎处理无目的的拉远镜头。
拍电影轨道车的拉远(track out)通常标志着一个段落或场景的结束。观众无法适应摄影机突然移动,可能引起视觉干扰。
15、横摇、推拉镜头选择
当剪辑横摇镜头或推拉镜头时,应使用画面流畅、计时精确且引发被摄对象移动的版本。
拍摄时会有很多变数,剪辑师必须找出最好的、最符合要求的镜头。
16、静止画面准则
应从静止画面开始或结束横摇、纵摇,或推拉镜头。
切人运动镜头可能造成视觉跳接,而从运动镜头切出到静止镜头也会显得很突兀。
17、从动态切换到静止镜头的注意事项
如果横摇、平移或推拉镜头内物体或主体正在移动而接下来又变为静止的话,那么绝不能切换到同一物体或主体的静止镜头。
切出或切入一个摄影机移动或摄影座架移动的镜头看似都有一种视觉跳跃感。
18、动作轴线原则
在同一个方向移动的物体,比如人,都有一条动作轴线。在剪辑时不得越过这条动作轴线,否则运动方向会发生逆转。参考:影视入门基础丨镜头的语法
19、双人镜头禁忌
剪接运动镜头时,避免在同一组人的两个双人镜头间切换。
连续动作剪辑要求非常良好的连贯性。一旦镜头中有两个演员在运动,剪辑师就很难实现两个人物运动的匹配。
20、电话会话镜头拍摄
剪辑电话会话场景时,应多角度拍摄人物头部。
在构建两地电话交谈人物画面时,对话人物应越过画面空白空间(empty frame)互相对望。这样,从单人镜头切换到下一个单人镜头再切回,可以让观众认为他们正在越过屏幕彼此交谈。
21、连续动作剪辑注意事项
连续动作剪辑中,如果人物从画面左侧走出,同一人物进入下个镜头时应在右侧。
这样有助于在电影空间内确立左右方向,使观众在虚拟场景内产生方向感。
22、“兴趣点” 位置
注意镜头中 “兴趣点” 在银幕上的位置。
如果有明显的兴趣物,可让它保持在画面同一位置,要么干脆选择只有被摄对象(没有兴趣物)的特写镜头。
23、特写镜头后的远景镜头
一系列特写镜头后,应尽快呈现一个远景镜头。
观众很容易忘记场景的精确位置(尤其是在拍摄快速运动镜头时)。如果你选择用特写介绍一系列人物,那么最后应使用一个远景将所有人物囊括其中。
24、新人物特写镜头
对新出场的人物或被摄对象应用特写镜头。
观众不了解新出场的人物或主体,是第一次看到他们,观众需要吸收新面孔和新特征(远景镜头只能显示人物或主体与其他主体、环境间的关系)。
25、定场镜头准则
在剪辑新场景新背景时,应第一时间采用定场镜头。
观众不仅想知道新场景内发生的事情还想知道事情发生的地点;地理环境应该让观众看到被摄对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某种形式的远景,如远景、大远景或超大远景,都有助于定场的)。
26、人物远景镜头禁忌
运动剪辑时,避免从一个人物的远景切换到同一个人物的特写。
这样是为避免跳切,除非是为达到震撼效果或该人物在远景中就可辨识。
27、黑屏位置
注意切换到远景后再切到黑屏(避免从可视画面突然切到黑屏)。
以前,在剪辑感光胶片时,画面切换到黑屏通常意味当前工作拷贝中有一个镜头 “缺失” 了。
28、声轨优先准则
节目开始时,声音轨道先于视觉轨道。
没有声音的画面是死的,而没有画面的声音就不是。即使先前观众一无所知,但他们一旦听到声音就开始想象正在发生的情景,观众的想象力被触发了。
29、结尾音乐使用
节目结束时,使用结尾音乐。
音乐应逆向计时(backtimed),直到找到与镜头视觉相对应的正确起点。特别是在节目结尾处,音乐最后一小节应与最后字幕相匹配,然后再淡人黑屏。
30、延时审视原则
将剪辑好的影片先搁置一段时间后再重新审视。
每天与镜头共处容易被蒙蔽,无法判断不合理的剪辑,无法发现将整个片段放到另个场景中效果会更好。
31、特写镜头选择
保留人物的特写镜头,当观众能从演员放大或虚幻的面部获得最多信息时再使用(随着影片或场景越来越紧张,再切换到特写镜头)。
如果在场景中过早使用这种强有力的镜头,会淡化后续制造情感点的特写镜头的效果,或损害故事线中某个反转(counter-current)情节。
32、“视线” 停留注意事项
只要人物的 “视线” 停在兴趣物上,就应立即切出。
镜头中的人物看向银幕外的兴趣物,这一镜头为向观众揭秘(reveal)做好了铺垫,一般后来剪辑师就会切换到兴趣物镜头。
33、剪掉口头禅
在纪录片剪辑中应去掉受访者言语中的口头禅 “嗯”、“啊”。
在影片中,这些口头禅会变得明显,会降低其对观众的吸引力。
34、录制声音准则
录制好画面外(或过肩镜头)演员干净清晰的对话声,将其置于对话音轨之下。
影片拍摄中可能没有传声器吊杆操作员(boom operator)去录画面外(或过肩的“肩部”演员,这样造成他们对话声音很低,而镜头中画面内的演员声音很强。
35、声道音量剪辑准则
如必要,可在声道音量大的地方剪切。
当声音音量大时,很多观众会眨眼睛。
36、自然划变选择原则
充分利用片段中的自然划变作为转场点。
当物体经过摄影机镜头短暂遮挡画面构图,且尚未离开画面前的时候,都会出现自然划变(natural wipe)。
37、快速横摇镜头准则
利用镜头中的快速横摇作为转场点。
如果导演提前设计好,随着摄影机快速横摇会在镜头结尾处产生动作模糊的影像,可与下一镜头的起始动作模糊相匹配。
38、明喻镜头剪辑原则
带有明喻(simile)关系的镜头之间使用叠化。
叠化就是将两个不同的镜头融合在一起,在观众脑海中创造一种新的含义。
39、插入镜头使用
使用插入镜头可弥补连贯动作或压缩/延长时间中的间隙。
当动作连贯性、银幕方向或对话无法正确跨越多个镜头时,插入镜头和切出镜头正可以转移观众对上一个镜头的关注(而不需要打断场景内容)。如,狗、钟表、相片的特写、场景中另一个人的反应镜头等,保留这些插入/切出镜头,可帮助剪辑师掩饰动作连贯性。
07
其他剪辑术语
1、平行剪辑
平行剪辑(parallel editing,也叫做交叉剪切 [cross cutting])要求剪辑师使用特殊的结构将两条故事线交织剪切。
也就是说,在显示其中一条故事线的一部分后,在接下来的镜头里转到另一条故事线,这在影片中表示两个剧情正在同时发生。
2、蒙太奇理论
该理论认为把两个无关的影像剪辑在一起时可以让观众的脑海中产生一种新的思维、想法或情绪。
如,镜头 A 中一对年轻人宣布订婚,紧接着在镜头 B 中出现了脚上套着镣铐的囚犯。观众由此会认为影片导演在传达 “婚姻如同镣铐” 这一想法。
3、多机位剪辑
多机位剪辑(multi-camera editing)的魅力在于你所有的镜头素材都能匹配起来(通常通过匹配时间码[ time code]来完成)。
大多数专业的数字非线性剪辑软件都有内置处理程序,可以将所有的摄像镜头素材匹配起来。因此,你能随意选择从机位 A 切到机位 B 或机位 C 等等。
4、同期声和计算时间
同步(syne, synchronicity)指的是电影中的声道和画面同步。
在同步感光胶片和其声音时需要对准帧率(每秒24帧或24fps),同步视频也是如此(PAL=25fps,NTSC≈30fps)。下一个需要统一的因素是时间。
08
镜头相关
剪辑师不仅要熟练使用剪辑所需的工具,还要熟知电影语言,即镜头的语法(更多内容请参考:影视入门基础丨镜头的语法)。
1、镜头类型
超特写(extreme close-up):纯粹的细节镜头
大特写(big close-up):面部镜头(用于拍摄人物感受)
特写(close-up):也称 “头部镜头”。取景主要集中在面部,发顶可能会被剪掉。画面的底部可以从下颚下方开始,或露出颈部并微露双肩上部。
中特写(medium close-up):也称 “两粒扣子”。指画幅底部要严格卡在人物胸部,大致是衬衫上面第二颗扣子的位置。
中景(medium shot):也称 “腰部” 镜头。如果人物双臂在体侧下垂,那么画幅正好卡在人物腰部以下、手腕以上。
中远景(medium long shot):通常画幅底部卡在腿部,或正好在膝部下方,或正好在膝部上方(后者更常见)。
远景(long shot/wide shot):广角镜头,常称作 “全身” 镜头。通常人物的双脚刚好在画面底边之上而头部刚好在画面顶边之下。
大远景(very long shot):人物只能大体看到种族、情绪、服饰和头发,环境占据大部分画幅。
超大远景(extreme long shot):大广角镜头,展示大片的环境。
双人镜头(two shot):镜头中有两个人物。
过肩镜头(over the shoulder):镜头越过一个人物的肩部,拍摄另一人物的面部并展现给观众。
2、镜头拍摄四要素
(1)变焦镜头
通过伸缩镜头(zoom)或多点变焦镜头(vari-focal lens)实现摄影机镜头的移动。
(2)座架/支架
摄影机座架(mount)或支架(support)可支持摄影机围着拍摄场地或外景地拍摄;摄影机安装在基座(pedestal)顶部,基座能够抬升(增加摄影机的高度)或放低(降低摄影机的高度)并在光滑的地面上移动。
(3)摄影机移动
通过摄影机座架(三角架云台[tripod head])实现横(pan)或纵摇(tilt)等;摄影机还可以安装在移动轨道摄影车上(dolly,用于拍横移[crab]和推拉运动[truck]镜头),可连接到大摇臂(crane)或小摇臂(jib arm)上,或吊在钢缆或斯坦尼康等工具上。
(4)拍摄对象
在拍摄过程中,拍摄对象也可以进行移动。
3、镜头类别
(1)简单镜头
指:
镜头未移动
摄影机未移动
座架未移动
简单的拍摄对象移动
无焦距变化,无横摇/纵摇。摄影机机身不移动。
(2)复杂镜头
指:
镜头移动
摄影机移动
无座架移动
简单的被摄对象移动
可能包括:
横摇
纵摇
横摇与纵摇(摄影机镜头斜上或斜下移动)
镜头移动(伸缩镜头或变焦点)
镜头移动和横摇(横摇摄影机以隐藏伸缩镜头)
镜头移动和纵摇(纵摇以隐藏伸缩镜头)
被摄对象移动和横摇
被摄对象移动和纵摇
一个镜头包含任何三个有效要素(镜头移动、摄影机移动,或简单的被摄对象移动),它就可以视为一个复杂镜头。
(3)运动镜头
镜头运动
摄影机运动
座架运动
更复杂的被摄对象运动
包括全部四个运动要素。
4、一个镜头成败的关键
一个好镜头的(不完全)参考标准:
焦点:软焦点(soft focus)或模糊的影像在后期制作中无法补救。
音质:音质太差则需要通过对白配音(looping)或自动对白补录(automatic dialogue replacement)等技术进行后期修补,才能进行混音(audio mix)。
曝光和色温:要么修正曝光或进行校色,要么就不用这些镜头。
画面和构图:可参考天头留白(head room)、视线空间(look room)、水平线是否与画面顶边和底边平行等美学标准。
轴线:即银幕方向(screen direction)须保持一致。
180°规则(180 degree rule):不是特殊需要,不能将一个越轴(cross the line)的镜头剪辑进来。
30°规则(30 degree rule):要求摄影师沿着 180° 弧度将摄影机移动至少 30°,否则将导致观众的思想产生 “跳跃”(即“跳切[jump cut])”。
匹配角度(matching angles):在拍摄每个人物时每个镜头类型中该人物的角度、在画面中的大小、面部的焦点要一致。
匹配视线:视线错误无法修正,只能采取其他剪切方法。如,切出(cut-away)。
动作连贯:一个镜头中演员的动作(或周围的动作)必须与同一场景中的另一角度完成的相同动作近似于完全匹配。
对话连贯:注意台词速度、音色等是否不同。
表演:剪辑师无法弥补表演失误,但可以尽量隐藏或遮掩这些瑕疵。
09
基本练习
1、声音和视觉是搭档(而不是对手)
避免屏幕上影像与声音不匹配,眼睛趋向于把看到的事物真实化,而声音则更直接地激发想象力。如果二者之一主导了一个镜头或一个场景的话,这肯定是剪辑师故意为之。
2、新的镜头应包含新的信息
该基本练习属于切的一个元素,也是叠化的元素。
一部电影的成功是基于观众对连贯的视觉信息的期待。如果这种视觉信息能够正确地传递给观众,观众对影片中事件的视觉信息就会得到持续的更新和增加。
3、每一次剪辑都要有理由
尽量不要对那些独立完整的镜头进行剪切。有时最佳的选择并不是剪切镜头,而是要找好切入切出的时机。
4、观察动作线(action line)
动作线(或动作轴)指引着导演和剪辑师的思维。
参考:影视入门基础丨镜头的语法
人们用它在被拍摄物体周围建立 180° 弧线,它能决定从被拍摄物体的哪一侧来进行拍摄。剪辑师必须确保在影片的终剪版本中所用的镜头处于动作线的正确一侧,以便保持该场景已确立的屏幕方向一致(如果跨过了动作线,则会导致观众产生视觉混乱)。
5、挑选合适的剪辑形式
如果两个镜头通过切不能很好地融合,那么当然用叠化也不起作用,原因可能是:
角度错误
连贯方面的错误
没有新信息
没有动机
镜头构图错误
同时出现上述错误
6、越好的剪辑越不容易被注意
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通常观众都注意不到剪得好的影片中的剪辑痕迹。如果注意不到剪的痕迹,则故事会流畅地从开始发展到结尾。
7、剪辑是一种创作
所有伟大的工作练习和实践的目的都是 “超越语法,有效创新”。但在尝试打破常规前,最好先了解这些大致的指导原则(语法)。